偿债能力与赢利能力、营运能力的联系
——更新时间:2006-09-28 08:58:40 点击率: 5625
偿债能力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偿债能力太弱,企业可能会陷入严重的偿债危机;偿债能力太强,企业可能需要付出过多的成本。因此,维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结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与赢利能力虽然是从不同角度评价企业的财务能力,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天然的联系。个别财务分析人员割裂偿债能力与营运能力、赢利能力的联系,孤立地根据偿债能力比率指标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会忽略企业资产周转效率、赢利能力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错误估计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务分析人员没有正确理解或忽视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与赢利能力的联系。
1、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是既相互一致又相互矛盾的
企业偿债能力按债务期的长短,可分为长期偿债能力与短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存在于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对比关系之中,它取决于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因素:一是企业净流动资产的流量,二是企业流动资产的质量。其数量的大小与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强弱的重要依据。而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企业资金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二是企业长期赢利能力的高低。企业的资金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是维持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基本前提条件,而企业未来的赢利水平,则成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直接力量之源。考核长期负债的主要指标是利息保障倍数,如果管理人员发现利息保障倍数过低或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则应该考虑企业是否负债过度或者产生赢利能力的下降,否则会因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而引起债权人的不满。
这两大财务能力之间尽管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十分复杂的矛盾。现实经济生活中,两种典型现象足以显示它们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中,企业破产倒闭除了某些特殊原因外,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亏损或赢利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破产倒闭,称之为“红字”倒闭现象;一种是由于偿债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破产倒闭,称之为“黑字”倒闭现象。许多赢利能力很强,并具有乐观发展前景的企业突然间宣告破产,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由于偿债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另外,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高说明企业偿债能力强,但是也并非越高越好。一方面,由于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存在收益和风险的矛盾,流动资产多特别是货币资金多、风险低、收益差,而流动负债高、收益强,风险也相应加大,因此虽然较高的指标意味着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强、风险低,但大量的流动资产必然会影响到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和赢利能力。
由此可见,企业要协调好赢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的关系。一般而言,赢利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企业偿债能力;而维持合理的偿债能力,又有利于稳定地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但是,不适当地追求赢利能力,则会削弱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不足,不仅会影响企业赢利能力的提高,还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分析营运能力是评价偿债能力质量的重要方面
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的意义不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然而采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时存在种种局限。例如,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流动资产保证程度强,并不一定说明企业已有足够的偿债资金。因为流动比率高也有可能是存货积压、应收账款增多且收款期延长,以及待摊费用增加所致,而真正可用来偿债的现金和存款却严重短缺。所以,在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时必须结合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其他一些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常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收账迅速,速动资产的质量较好,偿债能力也越强;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越快,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也就越快,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也越好。
资产的周转率指标从动态角度补充说明了企业短期偿还能力。财务分析人员在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时,只有结合相关的资产周转情况,分析资产的流动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短期偿债能力才是真实可靠的。
每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水平,一般都客观存在着一个合理的数量界限,超过这一数量界限,会削弱企业的赢利能力;低于这一数量界限,则会使企业承担过大的财务风险。同时,对资产的管理效率也影响到企业偿债能力的质量。因此,在进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它与赢利能力、营运能力的联系。
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进行分析。它包括企业的短期债务可以由预期在该项债务到期前变为现款的资产来偿付的能力分析,以及在不动用存货的情况下,由企业的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等资产来偿付的能力分析。从对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来看,财务分析主体不太强调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性,更为关心的是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即资产的周转效率。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是对企业偿还债务本金和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进行分析,一方面必须将企业的负债总额与企业的规模、资本金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另一方面,强调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性,要与企业的赢利能力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